特朗普的关税战政策对全球能源市场形成冲击,全球油价大幅降低。
来自伊朗等国的低价原油正被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最终送进战略储备库,转化为中国未来应对地缘变局的底气。
【来自伊朗等国的低价原油正被源源不断运往中国】
受到特朗普对全球发起关税战导致全球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下调、国际石油供应旺盛等因素影响,全球油价近期整体呈现出了一种下跌趋势,作为全球油价标准之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65美元关口。
业界认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不仅石油价格会持续走低,中国的石油需求也将因为全球经济疲软因素下降。
但外媒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减反增,达到了每天约1100万桶石油,是过去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进口量相比1月增加了近200万桶。
这种石油进口量的提升,主要是受到了价格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想要趁着油价走低,大量进口原油进行加工,同时利用自身的储备设施,囤积一部分石油,等到全球油价回升再卖出去以获得更大利益。
【外媒发现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增加】
一些中国炼油企业甚至推迟了年度的维护计划,准备趁着现在利润率高,生产更多汽油、航空燃油等石油产品。
这里要说的是,这种因为价格下跌出现的石油进口量增加,会率先出现在中国,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与全球大部分石油出口国都保持着友好关系,没有因为西方的制裁就将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拒之门外。
而为了确保本国石油在受制裁情况下的竞争力,俄罗斯、伊朗等国都会选择降低油价,薄利多销的方式,来确保本国的石油出口,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就会比国际油价低10美元左右,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能源企业采取行动。
除了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石油进口增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也有可能是中方在利用这一机会,以更少的支出扩大能源储备规模,为应对日后可能的地缘局势动荡而做准备。
【特朗普政府正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在中美关税战中占据优势】
首先,特朗普政府正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逼中国主动联系美方,在美国不彻底放弃加税政策的前提下开启中美谈判。
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近日就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向中国项目提供贷款。
特朗普等人未来将目光转向能源领域,试图利用美元霸权体系,阻挠中国能源进口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其次,中东等地的局势尚不明朗,一旦出现美伊核谈判分裂等特殊情况,导致中东等地地缘局势恶化,全球能源供应链也必然遭受冲击,趁早囤积更多石油,有利于中国未来应对局势。
最后,美国近期正在日本、菲律宾等地加强兵力部署,针对未来台海方向可能的变局进行军事准备工作,摆明了依旧要打“台湾牌”。
【美菲正在进行新一次“肩并肩”军演】
台湾岛内局势也越发复杂,台北刚刚举行了一场25万人参加的“反绿”集会,台当局可能会为确保自身政治地位,采取更多冒险行动,配合美国推动台海局势升温。
一旦台海局势突破临界点,中国大陆决定一劳永逸解决台湾问题,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必然会像对付俄罗斯一样,以多种手段打压中国,封锁马六甲海峡等战略要道,干扰中国的能源进口的一幕可能上演。
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就必须利用战略储备石油,确保国内石油供应,顶过最困难的时期,为加大国内原油供应量以及调整进口模式,从中亚、俄罗斯等供应地进口更多石油争取时间。
这样来看,中国现在就是在将全球油价下跌的窗口期,转化为自身强化能源安全的战略机遇期,将强大的储备体系作为抵御外部冲击的一块“压舱石”。
这一策略的背后,则是对美国关税施压、中东局势动荡及台海危机升级等不确定性的未雨绸缪。
【中国正在将强大的石油储备体系作为抵御外部冲击的一块“压舱石”】
值得补充的是,这种强化战略物资储备的情况,不只出现在石油领域。
中国这些年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提升粮食自产能力,同时从俄罗斯、巴西等地进口一定数量的口粮,就是中国推动国内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一种体现。
在粮食、能源之外,黄金等诸多贵重金属,以及一些制造业原材料应该也在源源不断运入中国,丰富中国的相关储备,央行就已经连续数月增持黄金。
这种“经济账”与“安全账”的统筹考量,折射出中国在全球变局中的战略定力与前瞻视野。
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几年内,国际能源等市场的波动与地缘博弈的烈度或将进一步加剧,但中国的储备体系与合作网络已为其赢得关键缓冲空间。
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安全交织,中国正以“备豫不虞”的姿态,在全球动荡中锚定自主发展的航道。这一选择也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大国竞争格局下争取到战略主动权。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