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嘴硬的特朗普,最近开始为自己找台阶了。
刚说完绝不会暂停关税政策,一转身就光速打脸。
政策反复之快令全球哭笑不得,在他努力挽尊的背后,暴露了被数据戳穿的虚张声势的底色。
美股、美债、美元集体下挫证明了特朗普政策关税战非但未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将美国推向债务利息飙升、全球去美元化的深渊。
美国的美债危机,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稳定。
过去几年,美国不断加大国债发行,债务水平攀升至无法想象的地步。
那么谁会继续购买美国的债券?
中国和日本这些传统的大债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积极购买美债。
2023年起中国便开始减持美债,紧随其后的是日本。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债务,美国的国债收益率飙升。
这一切变化带来了剧烈的市场反应。
美债收益率的上升,使得融资成本剧增,美国政府每年需要支付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息。
这个数字让财政部长贝森特感到压力山大。
更严重的是,美债的危机开始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美债抛售潮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融资成本急剧攀升,这给美国本土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发出警告,表示美债无人接盘,可能会引发债务重组,美国未来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
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美元霸权主导全球经济。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轻松借债来维持其经济运转。
这种依赖美元的模式正在遭遇强烈的挑战。
美国的制裁政策、债务失控以及金融科技的冲击,使得全球各国开始审视美元的未来。
美国通过制裁将金融手段武器化,这让许多国家对美元的信任逐渐减弱。
全球央行对美元的依赖开始减少,转而增加黄金储备以分散风险。
中国不仅在黄金储备方面加码,还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国连续五个月增持黄金,外汇储备的黄金占比已经达到了5.9%。
而在“一带一路”和RCEP等倡议的推动下,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逐渐增加,美元的主导地位遭到削弱。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去美元化”趋势加速。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找美元以外的替代品。
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在货币交易中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特别是在石油交易等领域,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用本国货币替代美元结算。
美元的国际地位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上任后,发起的关税战曾让全球瞩目,尤其是对中国的高关税政策。
特朗普认为,关税能够迫使中国让步,重新定义全球贸易规则。
然而现实远没有特朗普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税不仅没有让中国屈服,反而导致美国自身的经济遭受重创。
美国股市的波动,反映了经济政策的失败。
纳斯达克指数从年内的高点下跌了18%,而美联储也明确警告,美国正在面临“双重风险”:高通胀和供应链中断。
数据显示,由于关税政策的影响,大量美国企业开始考虑撤离中国。
高昂的关税成本和生产成本使得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
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与此同时,国内民生问题也成为特朗普面临的压力。
许多美国消费者开始抢购中国商品,部分州的民众对联邦政府的关税政策提出强烈反对。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甚至公开表示,“我们不能再容忍这种无效的关税政策”。
试图通过调整政策来减少美国本土企业的损失。
这一切都表明,特朗普的关税战正在向美国经济和民生发起反噬。
特朗普的“认怂”并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的体现,更多的是他在政治上做出的战略误判。
关税战的起初,特朗普以为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中国低头,然而全球市场的反应并不买账。
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已经对特朗普的政策失去信心。
著名对冲基金经理阿克曼公开批评特朗普,称其经济政策正在导致“经济核冬”,市场的不确定性极大,投资者纷纷逃离股市。
另外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着盟友的离心。
美国的传统盟友,特别是日本和欧盟,开始对美国的单边政策产生质疑。
日本减持美债的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偷袭珍珠港2.0,一时间美国的经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孤立。
特朗普的政治豪赌最终失败,他原本以为关税可以短期内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紧张局势。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攻势,中国并没有采取对等的报复,而是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定力。
中国制造业的韧性,正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
中国在智能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领域不断推进,推动制造业的高效升级。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十分灵活。
通过“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深了与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反制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
展望未来,美元的霸权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彼得·希夫等专家表示,美元贬值的趋势将终结美国挥霍无度的模式,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多极化的新时代。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秩序的主导者。
对于美国而言,单边主义的做法将最终反噬自己。
特朗普的“认怂”只是美国经济走向多极化的开始。合作与全球化,才是美国未来能够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