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芬兰和爱沙尼亚拒绝了与中企修建海底隧道的合作,如今,这两个国家发现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反而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
面对巨额资金缺口和技术难题,他们再次转向中国,希望中方能重新考虑参与该项目。那么,中国还有必要再接这个“烫手山芋”吗?
【芬兰仍希望让中企承建海底隧道项目】
早在2014年,芬兰和爱沙尼亚便开始规划一条连接两国首都赫尔辛基和塔林的海底铁路隧道。这条隧道全长约103公里,建成后可将两国之间的通行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25分钟,极大地促进北欧地区的经济和人流往来。
中国企业在海底隧道和高铁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曾主导港珠澳大桥、福平铁路海底隧道等多个世界级工程。2019年,芬兰与中国点石基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融资1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32亿元)来推动项目建设。
然而,正当双方即将签署正式协议时,欧盟突然表示需要重新评估中国的投资安全性,美国也随即介入,警告芬兰政府不要“让中国主导关键基础设施”。在多方政治施压下,芬兰最终放弃了中国的投资,转而寻求欧洲内部融资。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五年过去了,隧道项目仍无进展,欧洲的资金支持寥寥无几,原本的美好愿景变成了一纸空谈。面对进展缓慢的隧道项目,芬兰和爱沙尼亚再次想到了中国。
2024年的时候,芬兰与爱沙尼亚曾就此问题与中方接触,但双方并未谈出具体结果。而近期,芬兰方面似乎又有意与中方重启谈判。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还有参加此次海底铁路隧道项目的必要吗?目前来看,参与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海底隧道项目造价高昂】
一方面,此隧道项目需要的经费非常高昂。从官方新闻稿看,此项目最初签订的报价为15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132亿),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随着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建设成本已经远超最初的估算。
与此同时,欧盟自身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国都在为本国财政收支焦头烂额,根本无法提供额外资金来填补这一窟窿。
更关键的是,欧洲内部融资审批缓慢,私营资本对该项目的兴趣并不大。原本指望欧盟的“连接欧洲设施基金”(CEF)提供资金支持,但因欧盟内部资源紧张,该项目并未被列为优先事项。
另外,即便资金问题得到解决,隧道建设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比如欧盟严格的环保政策,项目建设可能会遭遇各种环保组织的阻挠,审批流程十分繁琐,甚至可能导致工期拖延、预算超支。
另一方面,此隧道有明显的政治风险。这种政治风险来自两个方面:美国和俄罗斯。
【爱沙尼亚外长曾公开“碰瓷”中国】
美国方面,一直对中国在欧洲的各种举动虎视眈眈。早在2019年,美国彭博社就曾对该项目发文搅浑水,把该项目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联系在一起,暗示芬兰和爱沙尼亚不要“自寻烦恼”。如果中方再次参与,美国很可能继续对芬兰和爱沙尼亚施压,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俄罗斯方面,爱沙尼亚是欧洲最为“反俄”的国家之一,对与俄罗斯有密切合作的中方,自然也抱有一定的敌意。今年年初,爱沙尼亚外长马古斯·萨可那还曾公开碰瓷中国,声称“如果乌克兰失败,中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如此强硬的政治立场,让外界对其未来是否会在合作过程中制造障碍充满疑问。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就会斩钉截铁地拒绝芬兰以及爱沙尼亚的请求。对于我们而言,欧洲仍然是可以争取的合作伙伴,而且此项目如果能建成,也是我国高铁技术和基建能力走向欧洲市场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不过前提是,芬兰和爱沙尼亚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同时也要承诺中途反悔的事情不再发生。
总而言之,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但中方不会轻易让自己再次陷入政治和经济风险之中。与中企的合作能否重新建立,就看芬兰和爱沙尼亚能否拿出让中方信服的合作条件了。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