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通讯社 新闻中心 未强先霸,印度宰制孟加拉50年,为何面临崩盘

未强先霸,印度宰制孟加拉50年,为何面临崩盘

2024是全球选举年。尽管举世瞩目的美国大选掩盖了其他国家的光芒,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内部也在发生重大政治重组,悄然改变着全球的地缘格局。

在被印度视为“自家后花园”的南亚,共有五个国家已经或即将举行大选,且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反印浪潮。

马尔代夫新总统穆伊祖全面推行“去印化”,并宣布将使用人民币进行进口结算;尼泊尔政府发生“大换血”,传统亲印势力大会党沦为在野党;斯里兰卡反印势力国家人民力量(NPP)支持率大幅增加。

同时,印度的重要邻国孟加拉也出现了一场名为“印度出局”的运动。年轻人走上街头,高举横幅,抵制印度商品。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对莫迪政府的敌意。

印度出局运动

实际上,印度曾在53年前帮助孟加拉从巴基斯坦独立,并因此长期宰制孟加拉政坛。

然而,印度在南亚实行霸权主义路线,长期压迫甚至试图直接吞并周围国家,谋求整合南亚次大陆。

除了经济上向周围国家进行倾销,莫迪上任后又推行“印度教至上”,敌视国内的穆斯林群体。这些都导致,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孟加拉正从印度的铁杆盟友向敌人快速转变。

随着印度在南亚的野心遭遇重创,莫迪政府能够向东方投入的力量也将受到极大削弱。而孟加拉作为印度重要的陆上邻国,将成为牵制印度的关键一环。

第一章 控制孟加拉

1942年,一位22岁的孟加拉青年穆吉布·拉赫曼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必须创建巴基斯坦,没有巴基斯坦,穆斯林便没有未来”。

此时,英国国力衰退,独立运动的浪潮正席卷印度。但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也开始激化。

穆斯林占英属印度24%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边的旁遮普邦与东边的孟加拉邦。他们大都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青年拉赫曼便是其中之一。只是,此时的拉赫曼也想不到,他将亲手肢解新成立的巴基斯坦。

1942年,拉赫曼被加尔各答的伊斯兰学院录取。次年,年轻的拉赫曼就当选为穆斯林联盟省议会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四年后,全印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呼吁全体印度穆斯林罢工抗议,要求建立巴基斯坦。印度各地开始爆发骚乱,数万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冲突中丧生,数量甚至超过了与英军直接对抗而牺牲的战士。

在一场内部混乱和暴力中,初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完成了痛苦的分娩。

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建国。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

孟加拉虽然地理上与西巴基斯坦相隔绝,依然由于宗教因素被划入巴基斯坦国,称为东巴基斯坦。不过,由于地理隔绝与民族差异,孟加拉地区在巴基斯坦政权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

独立后第二年,巴基斯坦政府规定乌尔都语为唯一官方语言,激起孟加拉民众的不满。不仅如此,巴基斯坦政府还将国际援助全部投资于西部,并没收孟加拉地区的出口外汇用于西部的建设。

这些歧视性政策激活了孟加拉的本土意识,开启了二次独立的进程。

1949年,拉赫曼成立“孟加拉穆斯林人民联盟”;四年后,他将“穆斯林”三字去除,弱化宗教属性,强调本土主义,来减弱与西巴基斯坦的联系。

随着拉赫曼与巴基斯坦展开长期斗争,并因此被捕入狱,他的声望也随之高涨,成为了孟加拉著名的政治领袖。

1971年3月25日,为了遏制日益高涨的孟加拉独立主义情绪,巴基斯坦陆军发动“探照灯行动”,占领孟加拉各大城市。

第二天,拉赫曼发表演讲,宣布孟加拉国正式独立,并呼吁孟加拉人民奋起反抗。随后,巴基斯坦军方将他逮捕。

4月3日,孟加拉向印度求助,希望印度下场进行军事干预。

在此之前,由于克什米尔问题,印度与巴基斯坦已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冲突。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认为,帮助孟加拉独立将极大削弱巴基斯坦的实力。

于是,12月3日,印军进入孟加拉,与当地反抗武装里应外合,击溃了巴基斯坦军队。

1972年1月10日,拉赫曼乘飞机从巴基斯坦返回孟加拉,数百万人聚集在首都达卡机场迎接他的归来。

拉赫曼返回孟加拉

孟加拉实现了二次独立。印度也因为在关键时刻伸出过援手,成为孟加拉最亲密的盟友。

然而,印度的首要目的是削弱巴基斯坦。当这个目标实现后,印度内部的激进扩张势力又开始觊觎孟加拉的领土。

巴基斯坦军队投降后,印度政府立即向孟加拉国派驻公务员,企图在行政上接管这个新独立的国家。

与此同时,印度英文日报《甘露市场报》发表社论称,“孟加拉国为了自身利益,应放弃其顽固的主权意识,加入印度联邦”。

印度的这股激进政治势力,迅速成为孟加拉国新的威胁。

第二章 强烈反噬

1975年8月15日凌晨,350名士兵,18辆坦克将孟加拉国父拉赫曼的住宅团团围住。随后,12名士兵冲入屋内,将拉赫曼一家14口灭门。只有拉赫曼的两个女儿由于在欧洲留学而幸免。

拉赫曼家族

这场政治惨剧的幕后真凶是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不过,独立仅仅三年,国父便惨遭灭门。这反映了孟加拉内部的路线之争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在意识形态上,为了跟巴基斯坦保持距离,虽然孟加拉有约9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但拉赫曼依旧制定了一部世俗主义宪法,甚至禁止伊斯兰主义者参与政治。

在外交政策上,为获得稳定的政治环境,拉赫曼将与印度友好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1974年,孟加拉与印度签署了《印孟条约》,重新划定了领土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境内分别有很多属于对方的飞地。这次边境条约就交换了其中161块飞地。

然而,由于拉赫曼持有亲印的态度,以及印度一贯的霸道作风,条约的公平性迅速遭到了孟加拉国内反对派的质疑。

同时,印度在宣传上将孟加拉独立完全揽为自己的功劳,极力淡化孟加拉本地人民和军队的作用。

而拉赫曼为减少政府支出,又将军队预算缩减至原有的40%,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为了讨好印度,刻意打压本土军事力量,激起了军方的不满。

在拉赫曼遇刺后两年时间里,孟加拉陷入政治混乱,军队宣布全国戒严。1977年,陆军参谋长齐亚尔夺得政权,就任总统,建立起军政府。

为加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齐亚尔选择了一条与国父拉赫曼相反的道路。

他在宪法中添加了伊斯兰化的表述,邀请伊斯兰主义者参与政府管理,并推动宗教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并且,军人出身的齐亚尔开始用铁腕手段,强力镇压国内的不稳定因素。

不过,齐亚尔的做法也给了印度深度干预孟加拉局势的理由。拉赫曼遇刺后不久,印度就开始秘密扶植一支位于吉大港山区的孟加拉叛乱武装,在边境地区制造动荡。

1976年,印度利用边境上的一座河坝——法拉卡堰,切断了孟加拉国内部分地区的供水,导致下游发生大面积旱灾。

1981年,双方开始因领土问题爆发军事对峙,印孟关系陷入低谷。孟加拉人开始走上街头,焚烧英迪拉·甘地的画像。

印度的种种高压措施加剧了孟加拉国内的动荡。同年5月30日,16名军官再次发动政变,刺杀了齐亚尔。次年,陆军参谋长艾尔沙德再度发动政变,并暂停宪法,宣告戒严。

不过,此时的孟加拉人民已厌倦了反复无常的政坛。

1990年11月,孟加拉各大城市爆发游行示威,工会与政府雇员也加入其中,城市陷入瘫痪,艾尔沙德被迫下台。

至此,围绕与印度的关系,孟加拉国内形成了两股主要政治势力。

一股是由国父拉赫曼的女儿,谢赫·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AL),主张弱化本地的宗教传统,与印度建立友好关系。

谢赫·哈西娜

另一股是由齐亚尔的遗孀,卡莉达·齐亚夫人领导的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BNP),主张维护民族独立,疏远印度。

卡莉达·齐亚夫人

这两股政治力量将在接下来30多年的时间中主宰孟加拉政坛。

而随着印度国家实力的增长,印度对孟加拉的影响力逐渐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但是,相应地,孟加拉国内反对成为印度附庸的声音也在增强。

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成为纠缠孟加拉国政坛的一种基本现实。

第三章 印度出局

自军政府下台之后,孟加拉政坛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在2008年之前,孟加拉主要由卡莉达·齐亚夫人领导的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执政,亲印的哈西娜人民联盟属于反对党。

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大选。

2007年4月,在孟加拉军方的支持下,警方以涉嫌谋杀、贪污的指控将哈西娜逮捕。几天后,印度外交部长紧急向孟加拉施压,要求立即释放哈西娜。

哈西娜被捕

3个月后,孟加拉高等法院暂停了对哈西娜的审判,允许她保释出狱。在印度的大力支持下,哈西娜在2008年赢得了大选,同时也开始动用一切手段打压反对派。

五年后,哈西娜任期结束,大选再次临近。由于哈西娜在任期内修改了《选举法》,所有反对党联合起来,拒绝参选,让选举陷入了僵局。

为了让大选能够顺利进行,时任印度外交大臣苏嘉塔·辛格亲自赶往孟加拉,与各大政治派系展开对话。

在印度的施压下,反对派中支持率较低的民族党(Jatiya Party)选择参选。大选终于可以继续推进。

由于失去了主要反对派,哈西娜毫不意外地赢得大选,继续执政。

2018年,大选再次来临。据孟加拉媒体《新时代》揭露,在大选前一个晚上,印度情报机构派遣特工协助哈西娜所在政党伪造了大量选票。第二天早上,投票还未开始,记者便拍摄到了装满选票的箱子。

选票造假

就这样,在印度的操作下,哈西娜连续三届成功当选。

但是,印度对孟加拉政治长期的高度干涉,也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莫迪总理上台后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更是导致印度国内针对穆斯林的歧视与暴力犯罪逐年增加,激起了孟加拉人的不满。

于是,印孟两国都发生了针对宗教少数群体的暴力事件,形成了恶性循环。

2021年10月,印孟边境孟加拉一侧爆发了针对印度教徒的袭击,造成7人死亡;随后,印度一侧的印度教群体举行了十几场报复性袭击,破坏了16座清真寺。

穆斯林街头抗议

这些宗教冲突事件,进一步增加了孟加拉国内的反印情绪。

2021年3月,孟加拉建国50周年,印度总理莫迪应哈西娜的邀请进行国事访问。

就在莫迪访问达卡期间,孟加拉各地接连陷入骚乱。抗议者组织了大规模的罢工活动,甚至攻击印度教寺庙与政府办公楼,抗议莫迪的到访。

同时,很多印度政界和学界人士一直将孟加拉当作“印度创造的产物”。这种傲慢的姿态有时甚至让亲印的哈西娜政府也难以忍受。

例如,2020年12月,印度西孟加拉邦印人党成员迪利普·高什(Dilip Ghosh)居然公开称哈西娜为“首席部长”,相当于将孟加拉当成了印度的一个省。

实际上,对于孟加拉人民来说,过去数十年的历史充满了宗教冲突与政治斗争,他们更渴望一个稳定且温和的政治环境来发展经济。

但是,印度在孟加拉的经济民生问题上也充满了霸权主义作风。例如,印孟两国共享54条跨境河流。印度长期霸占这些水资源的分配主导权,经常导致处于下游的孟加拉人无水可用。

另外,印度对孟加拉商品设置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长期禁止从孟加拉进口纺织品,导致其对印贸易赤字居高不下。

因此,近年来,哈西娜政府也开始谨慎对待印度的影响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2年6月,一条连接首都达卡与西南部21个地区的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这条由中国企业承包建设的桥梁预计将带动孟加拉GDP规模增长1.23%。

帕德玛大桥

相反,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印度则加紧了对周围国家的经济盘剥。

2024年,当哈西娜连续第四次当选总理后,孟加拉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印运动。

哈西娜第四次当选总理

与以往相比,这次抗议充满了更多的经济因素。人们纷纷在网络上分享如何识别印度产品。来自印度的食品、化妆品、服装等产品销量快速下降,即使商家以50%的折扣降价出售,消费者也不买账。

作为印度的重要陆上邻国,一旦孟加拉也开始远离莫迪政府,印度的地缘形势将急剧恶化,向东方挑衅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撕破脸了?美团向京东外卖“开炮”!刘强东霸气回怼,毫不留情

美国教授警告印度:华盛顿憎恨中国,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91595516

邮箱: info@qqtxs.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